母校新闻
【复旦人物】朱依谆: 紧“药”关头 创新奋斗
2020.08.30

朱依谆
讲座教授 (Chair Professor)
澳门科技大学首任药学院院长
澳门科大医院注册医师
复旦大学特聘讲座教授
·德国海德堡大学医学院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药学院原院长、新加坡国立大学兼职教授。讲座教授 (Chair Professor)
澳门科技大学首任药学院院长
澳门科大医院注册医师
复旦大学特聘讲座教授
·国务院侨办科技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首席科学家、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大平台负责人、上海市领军人物、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全国百名华侨华人杰出创业奖获得者、上海市“白玉兰荣誉奖”获得者。
·国家精品课程《药理学》负责人, 全国高等学校药学专业第七、八轮规划教材《药理学》、第一版《药理学》(英文版)主编,国家卫健委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国临床用药》(第一版)及App 主编。
缘起:复旦院长
朱依谆与复旦大学之缘,结于2005年药学院在全球范围内招聘新任院长。朱依谆彼时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建立起实验室已有7年并有了初具规模的科研团队,同时也在复旦大学药学院任兼职教授,讲授药理学(双语)课程。之后,朱依谆受邀加入了新任院长的申请角逐,历经多轮海内外与校内评审、答辩,朱依谆最终成为新任院长,成为一名复旦人。

(朱依谆主编的《药理学》)
刚从海外归来的朱依谆,双肩挑起管理和科研重担,他在新药研发上倾注了大量心血,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辛苦的付出最终结出累累硕果。“ 归国后的我感受到了国家对重大新药创制的重视,复旦大学药学院有幸成为首批‘ 国家重大新药创制 ’八大平台之一 ” 朱依谆回忆道。顺应着国家发展趋势,药学院不断培养出荣获 “ 国家杰出青年 ” 等称号的优秀人才,承担一项项 “ 973计划 ” 等国家重点项目,贡献出《药理学》等一系列国家精品课程,在2016年美国US News排行榜中,复旦大学药学院荣获中国排名第一。
起步:直面挑战
2006年,上任院长不久的朱依谆直面的一个重大挑战——学院搬迁。时值药学院建院70周年之际,为满足长期发展的需要,药学院开始从医学部整体搬迁至张江药谷。然而搬迁工作中也遇到各种阻力,彼时的张江交通闭塞,资源匮乏,甚至连金科路还没有建造完成,刚开始不少人并不看好新校区的发展,朱院长给大家吃了一颗定心丸:“ 我是看好和主张搬迁到张江药谷的,新校区是有希望的! ”筚路蓝缕上下求索的关头, 朱依谆的实验室就在25平方米的空间诞生了。当时朱依谆和他的第一批研究生们面临着诸多困难: 如尚未能够建立标准的动物房,高敏感动物的存活率成为一个问题;另一方面,医学背景的研究生需要进行化学合成试验,只能一边捧着书籍学习,一边摸索化学试验条件。但是环境的艰苦和伴随而来的挑战并未吓退朱依谆和他的研究生们,师生们在局促的环境条件下不断取得科研成果! 蓦然回首,这段时光成了所有人心中不可磨灭的美好记忆。
发展:扎根张江药谷
掌舵者引领好了方向,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药学院这艘大船向着远洋坚定航行。如今的张江药谷不仅交通发达,更集聚了高科技力量,迅猛发展。药学院自从搬迁到张江药谷后,学院的各项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快速发展阶段,并且取得了丰硕成果。2005至2015年近十年的时间,朱依谆带领的复旦科研团队研发出了2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候选药物:益母草碱(SCM-198)和炔丙基半胱胺酸(ZYZ-802),I类新药益母草碱以1.5亿元人民币转让已经进入临床二期试验并实现产业化,炔丙基半胱胺酸也以过亿人民币实现转化!美国Sciences杂志报导中国生物医药发展时,评述朱依谆为最成功的中国海归科学家之一。朱依谆及其团队开创性地进行了一系列基于药理学和表观遗传学的新研究,他的科研工作成为上海乃至中国获得国际社会认可的重要科学案例。
新药研发:灵感来源 朱依谆研发出益母草碱和炔丙基半胱胺酸这两种新药,受青蒿素的有效提取方法来源于中医书的启发,朱依谆抓住了这一灵感,选择《本草纲目》、《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三本中国本土医书细读,挖掘出具有潜在药用价值的植物,这种新药研发方式完全不同于传统寻找潜在药物的化学合成方法。根据古医书的内容,朱依谆带领团队采购一百多种药用植物,经过长时间的剔除筛选,最终选出五种价值较高的潜在药用植物,经过团队近十年的科研攻关,最终研发出两种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候选药物。

朱依谆提出基于药理学研究的新药研发新思路,不是一时的灵光乍现,而是深思熟虑后的选择。他在新加披国立大学建立自己的实验室时,便已经开始探索一种创新的新药研发思路。基于自身医学的背景,他提出了基于药理学研究来进行新药研发工作,从中药来源发现药物。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在复旦大学药学院平台上孵化出两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
探索中药抗疫与走出国门
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部分中成药起了一定的积极治疗作用,“ 中药一般直接杀灭病毒的作用不大,但中药的部分有效成份有抗炎、清热化痰作用,对一些病人感染后的并发症有治疗效果” 朱依谆谈到。治疗病毒的药物研发往往需要几年的时间,而现有的药物在临床上也是有特定效果的。疫情来势汹汹,在人们急需有效药物的大环境下,中医药因为成分复杂性,暂未有国际统一认可的中医药标准而无法出口国外,“ 中医药理研究是很科学的,某一种中药含有多种有效成分,作用于人体内多靶点,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并不是说不清楚,只要可以进行科学验证,便能对这些有效成分进行量化。中药的质量标准控制,其主要有效成分达到某种程度,比如85%以上一致,可以认为中药质量是可控的” 。
提到中药的出口问题,朱依谆提倡“ P to C ”(Professor to Company)理念,我国自主研发的药物如中药想要被世界认可,不仅仅需要发表高水平文章,还需要将药学研究落地产业化。朱依谆一直是一个真正的实践者,不仅仅埋头研究新药开发,更致力于实现药物的产业化,他用累累硕果证明了发文章与药物产业化并不矛盾,一位专业的教授也同时可以是一名实干的企业家。

寄语:复旦的青年们
今年正值复旦大学建校115周年,药学院已扎根张江药谷,朱依谆对莘莘学子寄予厚望:“ 复旦大学的生命科学、医学、药学正值青壮年,我非常看好她未来的发展,希望学子们努力,在复旦的青壮年时刻留下你们青春奋斗的身影! ”
撰稿:复旦大学药学院硕士研究生 刘小珍
指导:姚思文
编辑:张明明
文章来源: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