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特辑
【复旦人物】陈飞:左手生命科学,右手医疗投资
2020.07.18
陈飞
礼来亚洲基金管理合伙人
复旦大学生物学学士、复旦大学医学分子遗传学博士美国百华协会(BayHelix)成员
目前担任礼来亚洲基金(Lilly Asia Ventures, LAV)管理合伙人,负责礼来亚洲基金的投资决策并参与全面管理礼来亚洲基金。自2009年起先后在早期阶段投资了贝达药业(300558.SH)、微芯生物(688321.SZ)等标杆性的中国创新药物研发企业以及英派药业、科州药业、益方生物、亘喜生物、博雅基因、艾力斯医药、荣昌生物等极具潜力的创新药物研发企业,和兴齐眼药(300573.SZ)、博瑞生物(300573.SZ)、华威医药、奥翔药业(603229.SH)等行业领先的专科药品企业以及品驰医疗、微泰医疗、华脉泰科、沛嘉医疗(09996.HK)、丰凯医疗、鹍远基因、世和基因、亚辉龙生物等创新医疗器械及体外诊断企业。
上世纪90年代末,陈飞还在读高中,那时候他利用暑假时间一边旅游一边逛大学。“来了复旦感觉挺亲切的。”没想到就是这种冥冥之中的安排,让陈飞从此与复旦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复旦生科院,陈飞经历了从本科到博士的人生重要阶段。在十年的求学岁月中,他穿着白大褂,探索着生命科学的奥秘,也因此敲开了投资领域的大门,肩负起抗击疾病和改善人类健康的使命。
笃志与兴趣中创造的生命之手
1998年,陈飞凭借优异的高考成绩考入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并进入当时热门的生物学专业学习。初进校时,陈飞还有些迷茫,但复旦的老师给他吃了一颗定心丸。当时教陈飞植物课的李林初教授是一位具有几十年教学经验的老教授,为了将枯燥的基础理论变得通俗易懂,他会在黑板上一笔一划地将植物分解图手绘出来。虽然是生物专业,但跃然于上的画工堪比画家,李老师对教学的热情和认真态度深深地感染了陈飞,让他彻底改变了对基础课的看法。上动物实验课的时候,面对蚯蚓、蛤蟆这些体表有黏液的动物,陈飞总是有些心理障碍无法动手解剖。任课教师梁来荣教授就一步一步引导和鼓励他,告诉他不要在意。最终,陈飞在梁老师的帮助下克服了这些恐惧,真正体会到了实验课的乐趣。博士阶段的导师毛裕民教授、谢毅教授、季朝能教授带着陈飞一步一步探索分子遗传学的研究之路。
陈飞对生物学的热爱,其实不仅来自课堂,也来自丰富的社团活动。从大一开始,陈飞就加入了生命学社。复旦大学生命学社成立于1989年,一直秉持着“了解生命、热爱生命、关心生命”的宗旨。本科期间,陈飞组织过学生参观自然博物馆、去过动物园做志愿导游、参加过义务献血,在一次次与生命对话的活动中,他逐渐开始思考生命的奥义,也对生物学愈发得感兴趣。

谈及学校对自己的深刻影响,陈飞感慨道:“体会‘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这八个字,其实非常不容易。”在他看来,“博学”不仅指专业的深度,更指广度,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尤其是要掌握学习的能力;“笃志”代表着一种坚持,要坚持自己所热爱的事;“切问近思”,就是要主动学习,多问问题,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并通过思考解决它。
向左走?向右走?
临近毕业,按照大多数人的路子,已经在实验室钻研多年的陈飞未来也许会成为一名科学家,可这时他却陷入了纠结。还要不要继续做实验?陈飞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在学校里,陈飞做过无数次试验,成功过也失败过,面对失败的结果心里虽有落差,但他更多的则是感到自己所做之事与真正的临床还有很大差距。于是他开始从科研的下游找方向:科研成果应用到临床后是如何变成药的?哪些公司或药厂在开发?他们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是谁在支持他们开发新药来治病救人?以前学习和实验的时候陈飞很少这样想,但这一步一步地思考让他逐渐打开了思路,看到了将所学专业应用于实践的更多可能性。
陈飞的第一份工作,是加入一家加拿大投资银行的医疗健康团队,这让他对投资行业有了更多的认识。在看了很多美国风险投资成功的案例后,陈飞颇受启发,于是决定做生物技术方面的投资,并有幸于2009年加入礼来制药从事风险投资。2011年陈飞与合伙人一起创业,如今已将礼来亚洲基金打造成时至今日全球领先的生命科学风险基金。
“其实一直到现在我还是很喜欢做实验,很喜欢做科学,我们投资的很多医疗技术、医疗器械和诊断都是跟科学相关的。现在我还是会每天看最前沿的文章,已经养成习惯。”从离开学校到进入社会,从埋头实验到转型商业投资,陈飞看似做出了让人意想不到的选择,但从言语之中,我们看到的还是那个热爱科学的陈飞。“做商业管理归根结底还是要跟科学靠拢”,陈飞依旧是那个坚持科学精神的复旦人,而这也奠定了他在投资行业不断发展和成长的基础。

瞄准创新药市场的风投手
进入礼来亚洲基金后,这位带着科学家气质的风投手,开始聚焦聚焦中国企业以及具有中国战略的美国生物技术公司,和团队共同展开了为抗击疾病、挽救生命和改善人类健康而投资的伟大蓝图。“过去12年我们投了100多家公司,这些公司已经开发成功了12个1.1类创新药,这些真的能够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延长病人的生命。”陈飞脸上洋溢着笑容和自豪。多年来,陈飞和他的团队长期帮助着众多能够持续发展的创业公司,支持他们在生物医药、医疗技术、医疗器械和诊断行业不断进行开发。他们希望通过投资这些产品,能够真正解决医疗健康方面的需求。
创新药的投资往往需要经历很长的周期,背后也隐藏着许多潜在风险。于是陈飞在选择药企的过程中,总是慎之又慎。他主要会从两方面对公司严格考察:首先是公司团队专业背景是否过硬,是否具备科学技能;其次是公司产品是否为主流用药,是否具有科学的临床数据。陈飞特意强调,投资要“科学为重”,生产出来的药必须要真正能为人类所用,这是他们一直恪守的原则。
不仅被投项目需要严格筛选,投资者本身作为把关人也需要具备一定的能力。对此,陈飞提出了医疗健康行业投资者应有的三方面素质:一是integrity,做医疗投资的人要足够正直,才能真正地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价值;二是smart,就是投资者要具备投资项目的眼光和智慧,并做出严谨地选择;三是long term thinking,即投资时要有长期思维和长远眼光,不要为了追求短期回报而投资科学上欠考量的产品,而应该陪伴公司成长,“尤其要关注产品未来投放到市场后是不是真的能够治病救人”。

坚守与选择同行
对陈飞来说,生物医药投资的社会价值远远大于它所带来的财务回报。左手是对生命科学的坚守,右手是对医疗投资的选择,十几年来,他在所学和所得之间做了很好的平衡。“即使在工作中我们也需要保有学术气质和学术精神”,这正是陈飞一直追求的,也是他在人生道路上越走越远的底气。其实投资自己的人生就像做投资工作一样,我们需要为每一次选择做充分的评估并且有承担风险的勇气。面对人生的诸多十字路口,陈飞希望学弟学妹们在刚毕业时,能够抓住年轻时试错的机会多做尝试,到大企业、大平台中去锻炼自己,学习更多的职业技能,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薪水去工作。
“工作没有捷径,要以很忠诚的态度去对待。如果一件事你持续干了5年甚至10年,你就可以把它做得很好。只有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你在一个组织里才无法被取代。”在坚守中做最好的选择,或许这就是一代代复旦人传承的精神意义所在吧。
撰稿: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学生 常佳
编辑:张明明文章来源: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秘书处